今年的F1,不是一般的出人意料。没有哪个车队一枝独秀,也没有哪辆火星车遥遥领先, 五个分站,冠军花落各家。 赛场瞬息万变不能预期,非到最后一刻才显山露水,可看性较往年要强许多。
家有F1的拥趸,每有赛事,则成为全家的固定节目,久之,我这个仅持有休眠驾照的外行居然也能略懂。今年的上海站,4月15日至17日,恰逢霖期中考查完毕,紧张情绪需要松弛,也难得遇上四个休息日的周末。去上海观赛的临时决定有点仓促,一个星期内订票,订宾馆,细节来不及一一敲定就那么成行了。母子俩在上海晃荡了两天,随性,累并快乐着。
现场果然与电视前截然不同。票买在H看台,靠近大直道后的末端发卡弯。赛车从直道上风驰电掣贴地飞行而来,到我们的看台前猛踩刹小心翼翼减速进弯,稍有差池便有可能冲出赛道,这种速度的切换极刺激,而我最大的收获是强化了一些对车的感官认识,在霖的指点下,观察到轮毂外因高温而发红的刹车盘。拐弯处的减速,极考验车手的驾驭功力。 某些车手刹车踩大了,轮胎猛然收力,与地面剧烈摩擦,就连老到如巴顿,正赛时也在这个弯走了麦城,剧烈减速后车尾冒烟只能进维修站换胎。
由于缺乏观赛经验, 第一天排位赛只准备了一副耳塞, 却完全没料到现场引擎声的暴烈程度,就像在身边不断地爆炸,尖锐,排山倒海般的声墙差点刺破耳膜。母子俩一人堵住一耳,丝毫听不清大屏幕介绍的赛况,只懵懵懂懂胡乱猜测着大概。所以在场内几乎不能清晰地了解全程赛况,上海赛车场5.4公里封闭的“上”字型赛道让所有的位置都存有缺憾,即使能观看始发和终点冲线的VIP席,也看不到直道超车,弯道减速等其他点的状况。
赛车的辨别也不那么容易。以往习惯了电视镜头的跟踪和讲解,亲历现场后才知道二十多辆车要通过车的顶灯和车手的防护帽颜色来分清who是who真当很难。今年是冰人莱科宁回归,于是跟着众人的兴致对着一辆路特斯莲花的黑车猛拍,读片时才发现那是格罗斯让,大乌龙哎~其实比赛看个稀里糊涂也没啥,拍片练手才是我的兴致所在,按霖的话说,各取所需,是乐也。排位赛练了一个小时的慢门跟焦,没有脚架,速度大致定位在1/50s基本找到些移速的味道,却猛然发现相机的电量只剩两格,备用电板和充电器又落在家里。第二天的正赛几乎是惜拍如金,唯恐错过绝佳镜头,超车的快门也定在1/350S,抓到的画面清晰却没有拍出第一天的动感,遗憾也只待下回来补了。。
上海赛道的整体,网上借来的图。H看台在T14附近。。
评论